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但擘畫了“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藍圖,而且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在規劃《建議》中辟專章用七條的篇幅,專門論述“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對“十四五”時期中國人民的民生建設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作出了具體細致周密的安排。同時,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中突出“扎實推動共同富?!保?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民生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成為未來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點。
民生建設成就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民生是治國之本、執政之基。關注民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保障、改善和發展民生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先后經歷了民生救國、民生建國、民生立國、民生強國等不同的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民生建設,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生不斷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抓住民生建設這個綱,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等躍上新臺階,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生基礎更加堅實。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逼近100萬億人民幣,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進入中高收入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國減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目標實現后,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中國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糧食安全,使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
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全國義務教育辦學條件99.8%達標,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清零,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新型城鎮化取得巨大進步。一億多農民進入城市成為新市民,城鎮化率超過60%,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常態化,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
中國共產黨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安全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民生福祉提升面臨新挑戰
“十四五”時期,盡管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機遇發生了新的變化,民生福祉提升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
首先,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這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即“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對“十四五”時期乃至遠期目標實現過程中的民生福祉提升帶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