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的進路
□ 張新平
1.依法管網。立法、執法、司法堅持依法、公開、透明管網,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立法機關嚴格落實立法法規定,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建立健全網絡社會治理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社會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2)執法機關嚴守“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原則,充分依托大數據、平臺技術等互聯網優勢,依法“以網管網”,建立管理網絡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并實行動態管理,將行政機關管理網絡的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環節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以權力清單的形式向社會公開,推進網絡管理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善于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政務公開、黨務公開,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構建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更好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3)司法機關要依法嚴厲打擊網絡黑客、電信網絡詐騙、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切斷網絡犯罪利益鏈條。善于把握網絡技術發展規律和特點,不斷探索將互聯網數據分析、技術比對、平臺操作等應用于司法實踐,實現起訴、立案、舉證、開庭、裁判、執行全流程在線化,積極建立集前置性指導化解、ODR、第三方調解、立案、審判、執行以及電子證據存證、電子送達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互聯網訴訟平臺,制定科學有效的互聯網司法裁判規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科學性的涉網糾紛解決體系。
2.依法辦網。(1)從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設備生產、網絡技術運營維護、網絡技術產品及服務提供的各類企業組織,須具有現實社會公司法人相同的適格法定從業資質、能力、專利技術以及場地、資金等條件,接受行政許可審批、遵守法定義務與市場規則;(2)各類企業組織企業所構建的網絡虛擬空間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行業規范、技術規程,依法依規提供優質、合法、健康的網絡產品和服務;(3)重點規范網絡連線服務商、網絡平臺服務商和網絡內容服務商等網絡服務提供者,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和監管優勢,有序分步對設備、連線服務鏈接、搜索引擎、提供存儲空間規避技術網絡服務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和行為進行有效規制。網絡平臺發展須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既依法享有使用互聯網技術的權利,又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更好承擔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遵守誠實守信基本原則;(4)加強互聯網行業自律,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治理。網絡行業組織既有組織制定網絡行約行規,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實現網絡行業自律的利益驅使,也有自身優勢,充分利用網絡自治組織、網絡行業協會自身優勢,鼓勵引導網絡行業組織依法自治,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適時將網絡行業商業道德、相關技術標準等基本規則轉化為具有一定約束力的行業自律規則,鼓勵多主體依法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發展網絡公益事業,加強新型網絡社會組織建設。
3.依法上網。(1)普通網民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線上、線下網絡活動須遵守基本網絡治理法律法規、行業規范,遵守公序良俗基本原則;(2)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產品和服務,應遵守基本法律準則,依規依章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3)普通網民自覺樹立法律觀念和誠信意識,自覺肩負保護網絡空間、營造健康網絡環境、共建良好網絡秩序的神圣使命;(4)大力開展網絡普法及網絡安全知識技能宣傳普及活動,強化普通網民法治觀念,提升法治素養,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自覺依法依規用網,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4.優化技術保障。技術管網是關鍵,依法治網是保障。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需要技術保障,須優化技術保障堅持技術管網與依法治網相統一。(1)充分運用現有技術,普及應用防火墻、數據加密、過濾、身份認證、數字簽名等技術,全面構筑我國網絡安全保護屏障,保證網絡空間安全;(2)善于運用新技術改進創新網絡社會治理形式手段,探索建設和完善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互聯網輿情預警分析、場景模擬等系統,創新網絡社會治理,不斷提升網絡社會治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3)放眼長遠,占領未來網絡空間技術高地,組建國家互聯網關鍵技術攻關重點實驗室,引進全球高端人才,加大對網絡信息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力度,形成引領世界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芯片、操作系統、安全防控等關鍵核心技術體系;(4)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參與或主導國家最新網絡技術革新與研發;(5)加大對企業的政策、資金支持和投入力度,通過貸款貼息、稅收優惠減免、進出口退稅等措施,鼓勵互聯網企業、網絡服務提供商革新技術,參與國際網絡技術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