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年黨齡70年教齡,捐一生積蓄,不冠名不留影云淡風輕
教授“俠侶”捐千萬元助學,深藏功與名
本報記者李偉
7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崔崑夫婦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整個捐資沒有儀式,留影照都沒有拍,老人專門叮囑“不要宣傳”。
崔崑夫婦在書房一起觀看早年演唱俄文歌曲的視頻。 本報記者李偉攝
但消息還是于近日在校內傳開,再次感動了喻家山。從2013年至今,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資助學已累計達到1000萬元。
一對年過九旬的教授夫婦,深藏功與名,一擲千金,捐出一生積蓄,堪稱俠侶義舉。經多次做工作,崔崑夫婦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一件襯衣穿30年,三筆捐千萬助學金
在近3個小時的采訪里,談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沒有什么,就是待遇還不錯,兩個老人又沒什么花錢的地方,年紀大了,手頭有積蓄,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談起金錢,風輕云淡。其實,兩位教授在科研領域勤奮治學,在生活中十分勤儉,并非“土豪”。在崔崑夫婦位于華中科技大學校內院士樓的家中,記者看到,兩位九旬老人仍然自己做飯,山東出生的崔崑負責掌勺燒菜,來自廣東的老伴負責理菜燉湯,分工明確,飲食與武漢普通老人無異,清淡、不講究吃喝。
崔崑一件襯衣穿了30年,曾因媒體報道,引發公眾關注點贊。采訪時,崔崑不以為然,他還給記者展示了一件“自認為很新”的夾克。“這件才只穿了十幾年,都還能穿,為什么要買新的呢?”他說。
崔崑回憶起2013年第一次決定捐資助學的初衷。“當時,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鼓勵社會捐資助學,另外我們也看到網上講,楊絳先生把自己和錢鐘書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受此啟發,我們倆也決定把積蓄拿出來捐資助學,為社會做點貢獻。”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兒崔明玲共同捐資420萬元,在學校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額度每生8000元。學校學工處有關負責人解釋說,以崔老師家里的積蓄,一次性拿不出這么多錢,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個計劃,捐款在5年內完成。
作為教職員工,這樣大額的捐贈,在學校歷史上極為少見。有人建議以崔崑夫婦兩人的名字為助學金命名,被二老謝絕。此事,一直到捐助完成的當年,才被公眾得知。2018年,兩位老人又拿出180萬元,再次注入“勤奮勵志助學金”。
直到今年7月3日,兩位老人決定再捐資400萬元,設立全校“新生助學金”,兩位老人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這筆捐助,捐到崔崑院士99歲。采訪中,提起這個決定,兩位老人仿佛在談一件極為普通的事情。朱慧楠教授說:“崔崑,我們還是爭取3年內吧,趕緊搞走(這筆錢)。”
記者還在無意中發現,疫情期間,兩位老人還交了一筆100萬元的特殊黨費。對此,兩位老人表示,疫情期間,中央英明決策、生命至上,醫護人員逆行冒險救治病人,很受感動。兩人住在學校,學校也很關心,定期有人來送日常所需,解決了后顧之憂。在新聞上看到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帶頭捐款,兩人就想著也盡一份力。
經歷相似心有靈犀,決定捐款一拍即合
為了幫貧困生真正解決問題,兩位老人對于如何設計資助人數、額度,都有自己的打算:他們考慮了貧困生的比例,每筆8000元的金額則是參照國家獎學金的標準,加上最新一筆新生助學金,全校將有超千人獲得資助。
“捐款的事兒,是誰提的?花了多久時間商定?”
面對記者的疑問,兩位老人幾乎同一時間脫口而出,“不用怎么商量。”
原來,崔崑夫妻兩人學歷相當、經歷相似,遇到大事都有共同的看法,對于捐助學金一事,不用過多商量,一拍即合。
兩位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老人,都經歷過日本侵華戰亂,小小年紀就顛沛流離。朱慧楠是家中老大,曾背著妹妹,一家人流離失所。有一次,他們剛從藏身的防空洞出來,下一分鐘,那里就被日軍飛機炸毀了。
為了讀書,年幼的崔崑在父親支持下,一路從山東扒火車,輾轉流浪80多天前往成都考大學。最終,憑借優異的成績,崔崑考取了西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