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
火星,我們來了!
火星,這個讓無數人為之著迷的紅色星球,即將迎來中國的太空使者——天問一號。
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標志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
成功發射,只是天問之旅“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天問一號還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才能抵達火星。
火星,我們來了!
從“三環”到“四環”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以太陽為核心公轉,形成了8個環形軌道,其中地球位于“三環”,火星則在“四環”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要想沖出地球抵達火星,絕不是簡單地從“三環”跨越到“四環”,而是長途跋涉幾個月,直線距離突破4億公里的旅程。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崔曉峰告訴記者,天問一號要經歷發射入軌段、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火星停泊段以及離軌著陸段。
這其中,地火轉移段指的是從探測器與火箭分離后,到進入火星引力影響球的飛行階段。這一階段是天問一號任務里耗時最久的部分,需要近7個月之久。
換句話說,從2020年7月23日發射成功算起,天問一號抵達火星軌道的時間大約在2021年2月前后。
崔曉峰說,經過億里迢迢的奔襲后,天問一號進入火星引力影響球,漸為火星所捕獲。探測器發動機點火進行近火制動,將探測器的飛行速度降下來,俯下身段,成功讓火星將自己“抓住”。
“一旦成功被火星捕獲,探測器就會在火星軌道運行,成為一顆‘繞火衛星’,此后進入火星停泊段。”崔曉峰說。
按照他的說法,火星停泊段并不是停泊在火星軌道上不動,而是在一個極軌道上繞火飛行,這個階段要持續幾個月,直至探測器降軌后轉入兩器分離階段。
既然已經到了火星軌道,為何還要繞飛兩個多月而不是直接落“火”?
“在航天任務中,沒有哪一克燃料是白白浪費的,也沒有什么決定是毫無意義的。”崔曉峰說,這個階段的繞火飛行就是為了幫地面控制環繞器上的高分相機,對首選著陸區進行詳細勘查并拍照成像。
經歷過多圈精準的成像后,地球上的飛行控制人員看清了“落腳點”,才能更好地控制天問一號準確著陸到理想區域。
看清目標以后,天問一號就要開始離軌著陸。這一階段是火星探測任務成敗的關鍵,尤其是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著陸,有一段聞名世界的“恐怖7分鐘”,別看時間短暫,但在世界上現有的40多次火星探測任務中,能夠安全度過這7分鐘的僅有9次。
崔曉峰說,我國要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就克服這一艱難的過程,并讓火星車在火面持續工作3個月,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為什么要去火星
挑戰這么大,難度這么高,為何還要去火星?世界那么大,為何偏偏選中它?
這并非2020年這個夏天兩三個國家的一時興起,而是自上世紀60年代人類探測行星以來一個共同選擇:幾十年過去,人類共往火星發射40多顆探測器,其數量僅次于地球,也因此,火星成為整個太陽系最為熱門的“行星旅行地”。進軍火星的意義何在?探索火星將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這一切還要從火星是“誰”說起。
在太陽系,火星是自然環境里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兩者幾乎都形成于約45億年前,組成成分也相同,有核、幔、殼。火星與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一個火星日大約是24小時39分鐘,不僅如此,它還和地球一樣有四季更迭。
“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探測并研究火星對于認識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說。
當然,從人類目前掌握的有限情況看,兩者之間的不同顯而易見。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說,從外型上看,火星個頭更小,它的半徑約為地球的一半,體積為地球的七分之一,大氣密度為地球的1%。
與我們這個71%海洋覆蓋率的藍色星球不同,火星表面呈現出紅色,它最明亮的時候猶如一團火球。
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一抹紅色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火焰,火星上溫度反而極低,接近于地球的南極。呈現紅色的原因,是火星的土壤富含氧化鐵,就像是土地生了銹。這種土壤的形成,是風與水的雙重侵蝕作用產生的。由此可見,火星上曾經存在過大量的水和大氣。
這就意味著,火星上有可能出現過生命。那么,火星是地球的過往,還是我們未來的歸宿?這個問題勾起了科學家強烈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