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給予我們以深厚文化底蘊與自信;鳥瞰當下,我國科技又在時代前沿,不斷進步。大至航空航天,小至生活日?!切┝瞬黄鸬膰a科技,讓我們身邊的中國速度,加速前進!
能 登 天
天問一號
“火星!我們中國人來了!”天問一號“問天之旅”,將是中國探測器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意味著我國空天研究追趕國際一線水準。
△7月1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待命。(新華社發,張高翔攝)
中國北斗
中國北斗,閃耀蒼穹。這一由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整個地球時刻納入“視野”之中,讓我國尋找“方向”不再受制于人,并將服務于全球用戶的方方面面。
△6月23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在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嫦娥四號
人類第一道月背印跡,首張月背圖片,來自中國!完成這一任務的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球度過五百多個地球日,繼續開展科學探測任務,不斷創造新記錄。
△資料圖: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中新網發,中國國家航天局供圖)
捷龍1號
一箭三星首飛成功,標志著中國“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登上歷史舞臺,我國商業航天市場開啟高質量發展。
善 拓 土
中國高鐵
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樣車成功下線,北京到上海僅需3.5小時。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也能近在咫尺。
北京大興機場
北京大興機場快速建成并投入使用,被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年客流量可達一億人次,成為當之無愧的“國門”樞紐。
△資料圖,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部。(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人造太陽”
“種太陽”不再是“愿望”,目前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2號”裝置已總體安裝成功,即將開啟探索清潔能源相關科學實驗。更加持久,穩定,環境友好的能源,指日可待。
勇 遠 航
“山東艦”航母
大國重器,不可或缺。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順利完成建造、海試,正式交付海軍,標志著我國設計建造航母能力“正式畢業”!萬里海疆,再添守護,精武強兵,威震內外。
△資料圖:山東艦海上訓練畫面(央視發)
“雙龍”探極
中國極地科考再添中國力量,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起航,彌補我國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空白,它與“雪龍”號將聯手為認識極地、造福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資料圖:“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上的氣調保鮮裝置(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東方紅3”號科考船
這一全球最大靜音科考船,由我國自主創新研發,是國內首艘、國際上第4艘獲得SILENT-R證書的海洋綜合科考船,標志著我國“透明海洋”觀測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資料圖: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船正式入列。(中國日報網發,中國海洋大學供圖)
敢 加 速
移動支付、快遞物流
錢包對于國人來說,已經成為歷史。移動支付,覆蓋了商超小店、人情往來,滲透到國民生活的時時處處。我國移動支付普及所帶來的便捷,為海外所羨慕。
△2018年,江蘇南通一家菜市場。(新華社記者 許叢軍 攝)
區塊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