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大眾銳評:讓“農民合作”為鄉村振興賦能
22日下午,正在吉林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平市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同社員們親切交流。習近平指出,合作社的路子怎么走,我們一直在探索。你們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合作社發展道路,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發揮了得天獨厚的土地優勢,農業科技水平、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生產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很有意義。希望鄉親們再接再厲,總結經驗,不斷推廣,同時要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探索更多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路子來。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我國農民的創造,是農村微觀組織的再造,是一條強農惠農新路。今年52歲盧偉,是一位土生土長農民,他發起設立的合作社,從最初的6戶發展到如今的176戶,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生產效益。在我國,許許多多像盧偉一樣的農民,他們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自愿聯合組建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各地生根發芽。這些專業合作組織,最大的優勢是農民“抱團”,既解決了“小農經濟”組織化程度不高問題,也解決了“種什么”“怎么種”“種得好”“怎么銷”等難題,使農民在科技推廣、分工協作、組織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對外聯系、民主決策等方面得到鍛煉。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全面振興,首先要實現產業興旺,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業“奔頭”,來自規模化經營,來自“科技的翅膀”。然而,分散的農民個體和家庭經營,常因規模太小,很多事情干不了,即使干得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也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利益不劃算,生態效益劃不來。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階段,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深刻變化,農民生活需求加速升級,迫切需要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這是“農民合作”的歷史大邏輯。農民抱團“合作”,意味著科技推廣更方便,意味著專業化程度提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這個意義上,發展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規?;鬓D實現規?;洜I,以規模化服務實現規?;洜I,既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又把小農戶帶上農業現代化軌道,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為鄉村振興賦能。
加強“農民合作”,重在因地制宜?!鞍倮锊煌L,十里不同俗”。不同地方鄉村,風俗不同、生態多樣,山區、平原、沿海的村莊,差異很大,各個村的產業基礎不一樣,不同村莊的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側重。加強“農民合作”,就不能一個標準、一個樣式、“一個模子套下來”,而應在實際情況基礎上,尊重農民意愿,無論是農民自發組建合作社,還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適宜什么樣的合作模式就以什么樣方式合作。只要有利于農民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就要勇于探索、敢闖新路。
中國農業本身并不缺乏效率,中國農村從來不欠缺潛力,中國農民從來不缺少智慧,關鍵在于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去成長。在向鄉村振興偉大夢想邁進時,各地要抓住制度創新這一關鍵,因地制宜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探索更多專業合作模式,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闖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