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
看著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如同一條條綠絲帶,纏繞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曾到訪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以色列農業專家道夫·斯通驚呼:“這是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一幅迷人的風景畫,真是人間奇跡!”
如果說奇跡有顏色,那像莊浪一樣,一定是綠色的。
“大家挑燈夜戰,遠遠地看分不清是燈還是星”
50多年前,莊浪山大溝深,地陡土瘠,上百萬畝坡地散落在山梁丘頂,蜷縮在2000多條溝壑當中。
莊浪全縣,地形支離破碎,植被稀疏。綠,是這里最渴望的顏色。
“那時候地沒修平,陡地一見雨就被沖成溝,沒雨的時候大地被曬得干裂。”大莊村黨支部書記程力回憶說,曾經的大莊村和莊浪大部分村子一樣,“天上下雨地里流,肥土沖到溝里頭”。
跑水、跑土、跑肥,田變成了“三跑田”,麥子長得像馬身上的毛般粗細,畝產很難達百斤。
“地里沒收成,吃的幾乎是菜糠,填不飽肚子。”程力說。
在77歲的何振軍老人記憶中,那時“黃風一刮就是好幾天。地里光禿禿的,鳥兒落的樹都沒有”。
窮則思變。窮怕了的莊浪人開始與梯田結緣。
“全國梯田看莊浪,莊浪梯田看趙墩,趙墩梯田看大莊。”趙墩鄉黨委書記李安穩介紹。
因為莊浪縣的第一塊梯田就在大莊誕生。
大莊新建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前的廣場上,如今豎立著一塊石碑,正面刻著“莊浪縣梯田化第一村”。
這塊石碑,濃縮了大莊村乃至整個莊浪艱苦而光榮的歷史。
1964年,莊浪縣5萬多名干部群眾上山下溝修梯田,拉開了改造貧瘠土地的序幕。
“那時候反復學愚公移山的故事,干勁兒大著哩!為了完成每天12立方米土的任務,大家挑燈夜戰,遠遠地看分不清是燈還是星。”回想起當年修梯田的激情歲月,當時家喻戶曉的“鐵姑娘突擊隊”隊長陳英十分激動,說到動情處不時落淚。
1967年,11歲的陳英和15個跟自己一般大的女孩編成“娃娃組”,修建梯田。由于賣力又不服輸,陳英當上“娃娃組”組長,后來“娃娃組”被稱為“鐵姑娘突擊隊”。
那時候,修梯田有吃不完的苦。
一把鐵锨,一輛手推車,就是建造梯田使用的工具。沉甸甸的背簍壓彎了莊浪人的腰,嘎嘎響的獨輪車磨破了莊浪人的手。
那時候,修梯田有道不盡的痛。
“把娃娃留在家,娃娃餓醒了哭,哭累了就睡著了。”陳英說。
移動土方是高強度體力勞動,當時多數人還掙扎在溫飽線上,體力嚴重不支,為了趕工,有些身體孱弱者累倒在了田埂上。
雖然苦,雖然痛,莊浪人沒有怨言。50多年來,莊浪縣委縣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在上世紀90年代末,莊浪成為中國第一個“梯田化模范縣”。
梯田修好了,原來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收成顯著提升。
通化鎮陽坡河村村民朱寶倉有一個記賬本,清晰記錄著梯田建成前后家里收成的變化:“地沒修平的時候,一畝地產量只有幾十斤到100來斤,1964年開始修梯田以后,畝產量達到300多斤,最多的是2014年,一畝地產量有900多斤。”
據統計,196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5.3萬噸,人均產糧242.2公斤。而到了1998年,全縣擁有梯田面積83.1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8.74%,糧食總產量達13.3萬噸,人均產糧328.6公斤。
作為當年“吃螃蟹”的一批人,何振軍喜歡吃過晌午飯后在自家田埂上轉一圈,看看山,瞅瞅田。“你瞧,現在樹都種到梁上了。”
站在永寧鄉陳灣村村口,陳英曾經參加修建的堡子嘴梯田清晰可見,層層梯田纏山繞梁,成了陳灣村最美的風景。
“不為別的,就為把這山頭改個顏色,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色”
“質樸的莊浪人沒有因為完成梯田化建設而止步不前,他們認為那才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平涼作家魏俊艙在《梯田人》中這樣說。
這個夏天,大莊村里的飛鳥明顯增多了,大多數鳥程力連名字都叫不上來。“這些鳥看來是喜歡咱這片變綠的地方哩。”
如今,山綠了,氣候也變好了,程力相信氣候變化與滿山成片的綠一定有關系。
2015年起,莊浪人乘著退耕還林、“三荒”造林等扶持政策東風,啟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五年行動。
今年夏天,二郎山系人工林綿延了20多公里,一路向東北,與關山天然林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