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樣子?有何重大環境變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沖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
科研人員采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于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 供圖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8日發布消息說,丁林院士團隊與中外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這一青藏高原史前重大環境變化研究,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權威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發表。
該研究首次利用多種定量指標重建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東段的隆升歷史,揭示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并探討青藏高原隆升對于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
青藏高原5500-5000萬年和4400-4000萬年間古地理格局演化。(綜合研究團隊數據并參考Ding et al., 2014;Valdes et al., 2019)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 供圖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熊中玉介紹說,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橫亙于青藏高原中部,從東向西主要包括橫斷山、唐古拉山和喀喇昆侖山,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世界屋脊的“脊梁”,其形成、隆升對青藏高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古環境格局都有重要影響,此前國際上缺乏對分水嶺山脈從低到高隆升過程的詳細研究。
貢覺盆地位于橫斷山北部,是研究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隆升歷史的理想地區。2016年和2018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兩次深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貢覺縣北部,對貢覺盆地進行野外科考,發現兩套截然不同的沉積地層:下部地層以風沙沉積和河流沉積為主,形成于相對干旱的環境;上部地層以湖泊沉積為主,形成于相對濕潤的環境。研究團隊還在河流沉積的細砂巖中發現棕櫚植物樹葉化石,顯示當時盆地氣溫較高。
研究團隊利用氧同位素古高度計和碳酸鹽巖古溫度計,結合棕櫚植物化石、高精度火山巖年代學、氣候模擬和前期研究結果發現,5400萬年前,以貢覺盆地為代表的藏東南地區還是一片低地,主要受西風帶控制,氣候炎熱干燥,年均氣溫高達約24攝氏度,形成大面積的沙漠,生長著亞熱帶植物群。
論文通訊作者丁林院士指出,到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沖作用下,貢覺盆地抬升至3800米,藏東南地區快速抬升至與現今相似的海拔高度。他認為,伴隨地勢抬升,季風開始在藏東南地區起主導作用,氣候變得較為濕潤和涼爽,年均氣溫降至7攝氏度左右。同時,植被類型也發生變化,開始出現高山森林,接近現今藏東南地區的環境類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