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人物)村支書李君跨越千里的兩場“代表通道”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村支書李君跨越千里的兩場“代表通道”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25日2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走完”“代表通道”八個小時后,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在網絡直播間準時上線,開始參加另一個“代表通道”。
在這個通道里,向他提問的不再是中外各家媒體的記者,而是相距千里的岫云村村民。對于村民所關注的民法典中的相關內容,李君一一做出講解,他還向村民提問,收集村民對此的意見和建議。
以直播的方式召開“村民大會”是此前為適配疫情防控要求,岫云村想出的辦法。如今,村民們已經習慣于這種線上大會。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當天,李君就通過這一“通道”講解了政府工作報告。當時,除了岫云村近千的村民,還有上萬網友涌入直播間當起了聽眾。25日晚,在線觀看的人數最多時也曾達到15000人。
在這場長達兩個小時的線上“通道”中,李君分享了自己早上走“代表通道”的初體驗——“今年和以往不一樣,一端的記者在梅地亞(新聞中心),我們在人民大會堂。”
除了民法典,李君還講解了脫貧攻堅、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政府工作報告中村民們關心的“大事情”。有網友通過直播間提出訴求、反映問題,李君也一一記下。“如果他們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大家都關心,那我們當然要通過履職來反饋。”
在李君看來,網絡不僅是傳遞信息的通道,也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通道”,更是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通道”。
他介紹說,岫云村此前有個貧困戶,是村里出了名的臟亂差,“2015年的時候,我們把他家養的兩頭肥豬在網上拍賣了7600塊錢的高價,而當時的市場價最多賣3000塊。從這以后,可以說有了精氣神兒”
他介紹說,現在,這位村民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打掃清潔衛生,養雞養鴨養豬,現在每年在家里也能掙個2萬多塊錢。
正因為如此,李君在直播間中,詳細描繪了岫云村這個不通路、沒有網的貧困山村如何修路通網,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探索“共享養豬”等模式讓農產品走出大山的故事。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岫云村,從而助推當地扶貧工作。
不過,對每位進入“線上通道”的網友,李君都定下兩條“規矩”——“不打賞”“不帶貨”。
“我一直都是‘直播不帶貨’,因為真正決定農副產品前景的是品質,沒有品質的‘直播帶貨’是‘一錘子買賣’。”
李君說,自己的“不帶貨”正是為了“更長遠的帶貨”,網友通過短視頻了解到村民真實的生產、生活,就會對村民的產品有更好的認知,擦亮村里農副產品“金招牌”,進而讓好產品找到好出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