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戰疫)戰疫“下半場” 中國續答國家治理考題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 安英昭 楊程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大考,如何在“后疫情時代”探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之路,成為“兩會時間”擺在中國決策者和代表委員面前的一道新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能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艱?!?/p>
透過中國兩會,世界再一次感受戰疫成果、體察疫下溫度。
與此同時,中國在疫情防控“壓力測試”中暴露出的問題、短板、漏洞,不容忽視。如何將抗疫所積蓄的能量轉化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將疫情防控經驗有效總結為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備忘錄”,成為此間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關心的議題。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胡曙光受訪時稱,武漢作為一座超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體現出的城市治理方面的問題具有代表性。
應急管理能力不足、防護物資儲備不夠、優質醫療資源過于集中、相關部門推諉扯皮,甚至官員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時有發生。胡曙光說,要理性認識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問題,探索打造超大城市治理的“武漢模型”,這有助于中國的城市治理體系獲得整體性的改進,社會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授石超明對中新社記者坦言,疫情折射出體制機制層面的問題應辯證看待,“可以看到信息發布的透明度和及時性均有所提升,但一些細節仍需完善;應急管理部門已經成立,但一整套應急管理體系和響應機制還需盡快建立?!?/p>
他說,中國本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戰疫進入“下半場”。如何跟進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后遺癥、更多體現人文關懷,將是完善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課題。“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體系,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力、市場的靈活度和社會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合力?!?/p>
基層社區于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化、信息化等任務依然嚴峻。對此,8名住鄂全國政協委員將聯名提交關于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的提案。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黃利鳴委員認為,要充分發揮社區治理多元主體的積極性,有效整合政府、社會和居民等各方力量,重視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大基層設施投入。
全國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就此建議,城市管理決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提升管理效度和民眾滿意度的角度出發,張弛有度、疏堵結合、精準施策,于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以科學治理促進民眾增收致富、安居樂業。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對記者說,企業復工復產是現階段各項工作的重點,但疫情防控常態化對此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當前復工復產積極推進的同時提升達產率,需要政府和企業繼續深入溝通、優化互動、精準施策。
“除了面臨成本壓力,部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依然存在?!比珖舜蟠怼?8同城CEO姚勁波建議,應在政府指導下,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深度分析其生產經營信息,從而生成企業風險報告,安全高效地提供融貸服務,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達產。
朱宏任表示,疫情雖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尤其使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但“云經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也讓人看到危機中的轉機。新技術和新興產業模式將對“兩鏈”受阻發揮重要的疏通、穩定和推導作用,并將在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大有可為。
面對前所未有的內部發展壓力和外部復雜環境,中國如何“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是下一道不容有失的必答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