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人物)全國政協委員蔡秀軍:“未來式醫院”照進現實
中新網北京5月26日電 題:全國政協委員蔡秀軍:“醫者心”所向無敵
作者 柴燕菲 趙曄嬌 張煜歡
“189,邵逸夫醫院一共將189位‘戰士’送去了武漢、荊門一線。”盡管已連續四個多月沒有好好休息,但一談及抗疫情形,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稱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仍振奮不已,“我們在湖北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浙江隊伍。”
迎難而上,醫者沖鋒一線,將無數重癥危重癥患者從死神手中救下;積極探索,醫院創新就診模式,以互聯網思維重新定義“未來式就醫”……在蔡秀軍這位從醫三十余載的“老醫者”看來,階段性勝利的背后,展現了“所向無敵”的醫者之心。
“作為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基因決定了一切。”蔡秀軍說。
蔡秀軍(中)參加遠程會診。 張茵 攝
醫者仁心:克服萬難而上
疫情緊張之時,中國各地醫護人員匯涌馳援湖北,浙江亦不例外。根據國家“一省包一市”部署要求,由浙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同支援湖北荊門市。
從接到單獨組建重癥救治團隊赴荊門支援的通知,到這支涉及重癥醫學科、傳染病科、呼吸內科等不同專業的35位骨干專家團隊集合完畢,蔡秀軍與醫院領導班子花了不到48小時。
“當時荊門的病亡率是湖北省最高的。”蔡秀軍說,“我們去,就是要將當地的重癥、危重癥病人一個個從鬼門關前拉回來。但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蔡秀軍連用兩個“不容易”,形容荊門醫療隊啃下的一塊塊“硬骨頭”。
“荊門當時還沒有一個符合新冠肺炎治療要求的ICU。我們的30多名隊員僅僅用1天時間,就在普通病房的‘零基礎’上改造出一個符合院感要求的ICU,用了不到3天的時間就把ICU的整個病房滿員收治。”
有了救治條件,還需專家團隊力量跟上。蔡秀軍與團隊搭起一場場跨越武漢、荊門、杭州三地的網絡“云戰疫”,通過遠程會診提高當地治愈率。
會診中,荊門首例用上ECMO的患者賀新森(化名)令他記憶猶新。
“這個小伙子一開始情況很危急,體重有近100公斤,陷入了昏迷狀態。在遠程會診中我們給他制定了‘一人一方案’,轉運前更是演練了無數遍。經歷16天ECMO支持,命懸一線的他最終順利出院,幾天前還給隊員們吹了一曲薩克斯。”
幾番殫精竭慮,克服重重險阻,休艙之時荊門的病亡率已從湖北首位降至第五,40多天的戰“疫”后,邵逸夫團隊治愈出院了23例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最令蔡秀軍長松一口氣的,是189名隊員一個不落地平安歸來。英雄們從集中休養點歸來的那天,他早早手捧鮮花在醫院大門口守候迎接。
“關于抗疫和防護的成功經驗,我們也第一時間毫無保留地同海內外同行進行分享交流。”蔡秀軍說。
全球疫情蔓延之際,中國醫療機構與世界對話成為常態。在一場國際遠程視頻會議上,邵逸夫醫院應邀向MayoClinic全球47個醫療聯盟成員共享“中國方案”,涉及美國、韓國、阿聯酋、印度、墨西哥等地聯盟成員。
“醫療無國界,我們仍在以常態化視頻連線、郵件交流等方式,與世界同行共同攜手對抗疫情。”蔡秀軍說,目前,醫院已與全國30個國家開展了7場大型線上學術研討會以及超過150場次線上醫生互動咨詢研討,輻射超過100家海外醫療機構上千名專家。
邵逸夫醫院援荊門醫療隊合影。邵逸夫醫院供圖
探索求新:“未來式醫院”照進現實
疫情蔓延之時,蔡秀軍不僅要每日與援鄂醫療隊連線,作為后方“大家長”,照顧好醫院大后方亦是其職責所在。如此“瞻前”“顧后”下,許許多多問題擺在眼前。怎樣維持醫院門診超常運轉?如何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如何讓病人在少進醫院的同時仍可滿足醫療需求?
在蔡秀軍看來,運用互聯網技術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