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兩岸交流交往,臺籍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凌友詩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如果臺灣同胞可以到各級政協機構參觀,甚至列席調研協商、或看一看政協網上議政平臺的熱烈討論,那么一定會對國家政治有更加準確的理解。
圖為5月26日,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凌友詩委員在北京參加小組會議。 中新社發 王俊龍 攝
“沒有什么比國家的生存自主和團結統一更重要。”2019年的全國政協大會上,凌友詩在大會發言中表示,自己以能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參與國家的政治體制而自豪。
今年,凌友詩向大會提交4件提案,關切“一國兩制”實踐、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等議題。
回顧過去一年履職經歷,凌友詩組織了座談會、提交社情民意反饋、提交專報。她表示,政協是專門協商機構,自己愈加體會到政協機關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重視、協助政協委員開展調研活動,委員們的每一件提案都被重視。
凌友詩認為,兩岸交流交往是層層推進的,從領略山河風光,到推進兩岸經貿交流,再到加深歷史文化了解,廣大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識愈加深入。
凌友詩表示,兩岸交流交往應更深一層,廣大臺胞對國家政治體制的認識十分必要。尤其是青年一代臺胞受到部分政治人物誤導,對大陸政治制度存在誤解,而政協是非常好的平臺,如果青年人可以參觀、訪問,就會發現大陸的政策決策高度民主,周全考慮不同行業、階層的利益,為最廣大人民服務。
此外,凌友詩認為,加深兩岸交流交往還要涉及到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中華傳統文化文明理性而符合人性,兩岸文化本是同根同源,交流交往一旦涉及其精神內核,兩岸相互間會有更多理解與認同。臺灣年輕一代也因為看到中華文化精神的優越性而產生歸屬感。
在臺灣出生,17歲移居到香港,凌友詩始終關心香港。就全國人大正在審議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凌友詩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22日就該草案向大會作出說明時,全場掌聲不斷,可以看到這是人心所向。
凌友詩表示,當前香港局勢嚴峻,不能聽之任之。很多香港市民心系國家、珍惜香港、期待有安定和諧的環境,只有社會穩定才有可能解決其他重要事務。香港市民應準確認識“一國兩制”內涵,不可強調“兩制”而刻意忽視“一國”的大前提。
她表示,中央此舉也顯示出重要原則,即涉及國家主權、安全和人民發展利益的事務,絕對會認真堅決地對待,這一點也不僅只有香港需要深刻認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