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今年兩會進入第五天。習近平總書記下午出席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與往年不同的是,當天會議的議題既包括往年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也包括往年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的“兩高報告”。今年兩會不平凡,這類變化還很多,《時政新聞眼》為您梳理五大變化。
變化1丨時間推遲了:
打破23年以來的慣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召開全國兩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定。從4月29日正式公布兩會召開時間,到5月21日、22日全國政協、人大會議先后開幕,中國全國兩會在全世界關注的目光中走上時代前臺。
△25日下午的人民大會堂。(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這是自1998年以來第一次打破全國政協會議3月3日開幕、全國人大會議3月5日開幕的慣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可以采取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活動的緊急措施。根據疫情形勢和防控工作需要適時推遲全國兩會,符合憲法原則和精神,符合有關法律規定。
△代表們陸續來到大會堂,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第二次全體會。(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代表們鼓掌歡迎習近平總書記入場。(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正值歷史交匯的特殊之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全國兩會這件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5月14日,他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對加強兩會期間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第二天,他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變化2丨會期縮短了:
程序不減 質量不減
今年兩會5月21日開幕,5月28日閉幕,會期8天,與去年相比縮短了5天。這也是多年以來會期最短的一次全國兩會。全體會議和小組會議次數也相應減少。
以全體會議為例,去年全國人大會議舉行了4次全體會議(含開閉幕會),今年則減少到3次。去年全國政協會議舉行了5次全體會議(含開閉幕會),今年減少到4次,其中一次還是以視頻會議方式舉行。
△全國人大會議第二次全體會開始前的會場。(總臺央廣記者潘毅、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由于會期縮短,會議日程也做了較大調整。今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比去年減少了一次全體會議,議程還增加了一項,這也就出現了以往兩次全體會議的議題今年合并在一次全體會議進行的情況。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人大會議的預備會議、歷次全體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的開幕會、閉幕會。作為在全國人大會議預備會議上選舉產生的主席團成員,今年他還出席全國人大會議主席團的相關會議。
變化3丨治理主題更矚目了:
從今年兩會看“中國之治”
今年兩會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后首次召開的全國兩會。這次兩會原本就有很多備受世界關注的治理議題,再加上中國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一份贏得世界贊譽的“中國答卷”,全球更加關注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現場直播全國人大會議第二次全體會,這是轉播車內工作現場和會場內。(總臺央視記者王志明、楊波拍攝)
5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有針對性地部署對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牽引性的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高效能治理”這一提法尤其令人矚目。
△代表們聽取和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