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說,基于喜馬拉雅山中段樹線樣地網絡,該所生態格局與過程團隊梁爾源研究員及合作者最新研究揭示,種內(同種樹木內部之間的競爭和互利)關系也是調控喜馬拉雅山中段樹線爬升速率的重要因子。進一步研究表明,溫度-降水交互作用影響樹木幼苗集群分布狀態,進而調控樹線爬升速率。
這一高山樹線變化驅動機制研究的重要理論進展,揭示出局域尺度上氣候和非氣候因子如何驅動大空間尺度樹線格局,從種內關系視角解釋樹線變化的空間差異,量化生物因子對樹線變化的影響,并解釋了樹線變化對氣候變暖的滯后效應。
集群強度(clustering intensity值越小,強度越大)與樹線上升速率的關系。 科研團隊 供圖
梁爾源研究員團隊介紹,喜馬拉雅山區植被垂直帶和樹線變化速率一直備受生態學領域關注。約200年前,博物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就首次描述喜馬拉雅山區的植被垂直帶,但多年來,科學界對該地區植被垂直帶高山樹線變化了解十分有限。
高山樹線是樹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喜馬拉雅山連續分布高山樹線,是氣候變化對高寒生態系統影響的敏感指示器。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理論上講樹線位置將向高海拔遷移。不過,已有研究顯示樹線上升對于溫度的響應并不是線性的。除氣候因子外,種內關系和種間(不同樹木之間的競爭和互利)關系等生物因子是否也調控樹線變化速率?
研究團隊成員Shalik Ram Sigdel在尼泊爾Manang保護區開展糙皮樺杉樹線樣地調查。 科研團隊 供圖
對此,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團隊基于喜馬拉雅山中段樹線樣地調查發現,樹線上升速率不僅受降水和種間競爭限制,還受種內關系影響:隨著降水減少,樹木幼苗趨于集群分布,集群強度與樹線爬升速率顯著負相關,樹木之間相鄰距離越大,爬升速率越快,反之爬升速率越慢,樹線爬升速率的34.7%由樹木集群分布強度決定。
據了解,青藏高原生態學領域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已獲知名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期刊《生物地理學雜志》(Journal of Biogeography)在線發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