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見證:我們磅礴的力量
——人民軍隊執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務啟示錄④
■解放軍報記者 王天益
一支隊伍凱旋,一支隊伍出征。
不久前,兩則關于中國軍隊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
4月16日,經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準,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圓滿完成任務回撤,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
4月13日,海軍新聞發言人介紹,根據年度計劃安排,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于近日航經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到南海有關海域開展訓練。
這是兩份來自不同戰場的 “一線戰報”——
在抗擊疫情一線,4000多名軍隊醫護人員勇挑重擔、不辱使命,堅決保衛人民安全。
在備戰打仗一線,全軍將士枕戈待旦,無懼風浪,挺立潮頭,時刻保衛祖國安全。
“凡國之重也,必待兵之勝也。”歷史證明,沒有一支始終盤馬彎弓、箭在弦上的強大軍隊,國家安全就沒有依靠,人民幸福就沒有保障。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風云激蕩,乃見磅礴力量。
危機來臨,考驗一個國家的力量,也檢驗一支軍隊的能力
2020年2月13日,武漢天河機場成為國人關注的地標。
上午8時58分,第1架“鯤鵬”運-20穩穩降落在跑道上。緊接著,震耳欲聾的發動機轟鳴聲由遠及近,5架運-20、3架伊爾-76和2架運-9軍用運輸機展翅而來。
這是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首次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也是人民空軍首次成體系大規模出動現役大中型運輸機執行緊急空運任務。這一天,從上海、廣州、濟南、太原等12個方向,經鐵路運輸,軍隊醫療隊隊員和45噸物資也抵達武漢。
兵貴神速,動若風發。當今時代,安全威脅的多樣性決定了軍隊完成軍事任務的多樣化。當危機突然來臨的那一刻,考驗一個國家的力量,也檢驗一支軍隊的能力。
一支軍隊的力量,需要用打仗去證明。一支軍隊的自信,需要用勝利來建立。
12年前,面對山崩地裂,人民軍隊交出過這樣一份“汶川答卷”——
震后13分鐘,全軍應急指揮機制緊急啟動;震后5小時30分鐘,我軍第一支專業地震救援隊飛赴災區;4天之內,十幾萬大軍冒著余震強行軍進入重災區,展開前所未有的大救援……
12年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人民軍隊交出這樣一份“武漢答卷”——
盡銳出戰,全軍4000多名醫護人員分3批增援武漢,個個都是精選出的醫療骨干;全力以赴,軍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第一時間向武漢緊急調撥40萬個醫用口罩、8000套防護服等醫療物資;中部戰區派出130臺運輸車擔負支援武漢市生活物資運輸任務,28個省軍區(警備區)每天出動約20萬民兵配合地方完成疫情防控任務……
軍隊有力量,國家更堅強。戰“疫”沖鋒中,人民子弟兵把使命高高舉過頭頂,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又一次在特殊戰場上彰顯出非凡的中國力量:
改革強軍的力量——8小時完成3個方向450名軍隊醫務人員及隨運物資航空投送保障任務;6天6夜將一所普通醫院改造成為新冠肺炎專科醫院……一個個十萬火急的任務,激發出聯勤保障力量改革重塑新效能。
科技興軍的力量——運-20、直-8等大國重器走上抗疫戰場;北斗導航系統為建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提供精確標繪,為車隊運送物資提供精確導航;軍隊科研團隊研制的新冠疫苗,率先進入臨床試驗……一項項科技成果,展現了人民軍隊科技強軍的“硬實力”。
敢打必勝的力量——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軍隊醫護人員走下飛機僅12個小時,就創紀錄一次性接收30多名確診患者;軍隊醫護人員進駐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接收第一批確診患者僅10天,就迎來首批患者治愈出院……一個個創紀錄數字,記錄下新時代軍人能打仗、打勝仗的使命擔當。
2003年,面對洶涌的非典疫情,軍隊醫護人員出征小湯山,創造了兩項奇跡——該型傳染病世界最低病死率,千余醫護人員無一感染。
17年后,面對兇險的新冠病毒,軍隊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武漢,圓滿完成醫療救治任務,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從汶川抗震救災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子弟兵沖鋒陷陣的身影,讓人們直觀地看到了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全新面貌和勝戰底氣。
習主席簽署嘉獎令指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軍部隊和廣大官兵是一場大戰和大考,執行疫情防控任務全體人員,以堅定信念、過硬能力、頑強作風、犧牲奉獻,交出了一份圓滿答卷。
這,是踐行崇高宗旨的使命答卷,也是面向未來戰場的能力答卷。
保持抗疫不松懈、備戰不停歇的戰斗姿態
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威脅。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萊德伯格說:“同人類爭奪地球統治權的唯一競爭者,就是病毒。”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不少國家的軍隊紛紛“敗退”:航母因疫情失去戰斗力,軍艦因疫情得不到維修,軍人因疫情而脫離戰位……
2月17日,《解放軍報》頭版頭條報道東部戰區海軍疫情防控期間加強練兵備戰的消息,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