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醫院的一線抗疫之路
——探訪法國居斯塔夫·魯西腫瘤研究所
國際戰“疫”行動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宏策
法國是歐洲新冠肺炎疫情較重地區之一,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又是法國疫情重災區,收治了全法三分之一住院患者。作為法國抗擊疫情的主戰場,巴黎醫院目前情況如何,開展了哪些治療與研究,又面臨哪些挑戰,接受了來自中國的哪些幫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專訪法國居斯塔夫·魯西腫瘤研究所,探究法國抗疫前線的最新“戰況”。
腫瘤醫院前線醫護感染率最低
索利亞院長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自法國出現疫情之初,衛生部下屬的地區衛生局即提出要求,呼吁居斯塔夫·魯西腫瘤研究所等癌癥相關醫療機構同樣采取預防措施。
法國疫情隨后迅猛發展,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成為疫情重災區,研究所也開始接收新冠肺炎患者,不論其是否患有癌癥。
研究所資深顧問、前歐洲臨床腫瘤協會主席讓·皮埃爾·阿曼德對記者表示,該所在法國啟動醫院“白色計劃”后,空出病床接治新冠肺炎患者,并針對身患新冠肺炎的癌癥病人這一特殊人群開展了獨創性臨床研究。另外,該所為癌癥患者增加遠程咨詢服務,同時日間化療病房繼續運轉。
根據法國媒體報道,巴黎公共援助醫院的醫護感染情況十分嚴重。索利亞院長介紹,早在3月13日,法國尚未施行全國禁足措施,居斯塔夫·魯西腫瘤研究所即采取了全員佩戴口罩的政策,要求所有進入醫院和研究中心的人員,包括醫護、非醫護工作者、患者、陪護家屬等所有人都必須佩戴口罩,這也是法國最早、也是唯一施行全員口罩防護的醫院。得益于及早啟動的預防措施,該院在法蘭西島大區接收新冠肺炎的醫院中感染率處于最低水平。
四項研究助力臨床治療
索利亞院長說,疫情極大地影響了該機構的研究工作,許多研究人員被要求在家辦公以避免感染風險。盡管如此,研究所仍在繼續開展必要的研究活動,其中就包括從四個方向針對新冠肺炎的研究。
一是開展臨床治療研究,針對身患癌癥的新冠肺炎患者開展特定的臨床試驗。目前正在測試不同的藥物,包括抗IL6抗體,以及羥氯喹和阿奇霉素的用藥組合。另外還進行一項研究,將CT掃描與血清化驗進行了比照。
二是從細胞水平研究新冠肺炎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通過抗體分析患者的免疫細胞,對免疫細胞計數,以了解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觀察每個患者與炎性反應相關的細胞亞群,判斷疾病預后,以提前預測患者病情轉危。
三是開展免疫遺傳學研究,通過患者的基因多態性與ACE2/新冠病毒配體結合率,識別并判斷患者轉危機制。
四是流行病學研究,了解新冠肺炎與激素水平的相關性,尋找哪種激素能夠降低新冠病毒的致病性。
中法合作化解燃眉之急
索利亞院長表示,該所與中國開展了多方面合作,包括與北京的國家癌癥中心開展視頻會議,雙方分享了各自經驗。在醫療物資方面,得益于華人醫生鞠麗雅的幫助,中國多家供應商伸出援手,及時提供了亟須的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對于未來的合作,索利亞院長很期待能夠同中國同行交流危重患者搶救方面的經驗,他坦陳法國在這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歐洲精準醫療平臺首席科學家鞠麗雅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腫瘤研究所雖然接治新冠肺炎患者,但不屬于法國防護物資優先單位,醫療物資緊張。在其協助下,多家華人協會為該所捐贈亟須的口罩,尋找中國防護服供應商,并獲得華大基因提供的部分檢測試劑。這些雪中送炭的合作對緩解法國醫院燃眉之急起到了重要作用。